在新的標準中,對于數據備份和災難恢復有了新的變化,我們先來看一看新標準中的規定: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和老的標準相比,二者的區別:
一級
技術要求:
1.0
|
應能夠對重要信息進行備份和恢復。
|
2.0
|
應提供重要數據的本地數據備份與恢復功能
|
管理要求:
1.0
|
-
應識別需要定期備份的重要業務信息、系統數據及軟件系統等;
-
應規定備份信息的備份方式、備份頻度、存儲介質、保存期等。
|
2.0
|
-
應識別需要定期備份的重要業務信息、系統數據及軟件系統等;
-
應規定備份信息的備份方式、備份頻度、存儲介質、保存期等。
|
注:一級基本上沒有大的變化,只是技術部分多了本地兩個字。要求提供重要數據的本地備份和恢復。
二級
技術要求:
1.0
|
-
應能夠對重要信息進行備份和恢復;
-
應提供關鍵網絡設備、通信線路和數據處理系統的硬件冗余,保證系統的可用性。
|
2.0
|
-
應提供重要數據的本地數據備份與恢復功能;
-
應提供異地數據備份功能,利用通信網絡能將重要數據定時批量傳送至備用場地。
|
管理要求:
1.0
|
-
應識別需要定期備份的重要業務信息、系統數據及軟件系統等;
-
應規定備份信息的備份方式、備份頻度、存儲介質、保存期等;
-
應根據數據的重要性及其對系統運行的影響,制定數據的備份策略和恢復策略,備份策略指明備份數據的放置場所、文件命名規則、介質替換頻率和數據離站運輸方法。
|
2.0
|
-
應識別需要定期備份的重要業務信息、系統數據及軟件系統等;
-
應規定備份信息的備份方式、備份頻度、存儲介質、保存期等。
-
應根據數據的重要性和數據對系統運行的影響,制定數據的備份策略和恢復策略、備份程序和恢復程序等。
|
在二級中的技術部分,去掉了對業務系統的高可用要求,將該要求移到三級部分,增加了異地備份的要求,要求定時批量將數據傳送到異地保存。
三級
技術要求:
1.0
|
-
應提供本地數據備份與恢復功能,完全數據備份至少每天一次,備份介質場外存放;
-
應提供異地數據備份功能,利用通信網絡將關鍵數據定時批量傳送至備用場地;
-
應采用冗余技術設計網絡拓撲結構,避免關鍵節點存在單點故障;
-
應提供主要網絡設備、通信線路和數據處理系統的硬件冗余,保證系統的高可用性。
|
2.0
|
-
應提供重要數據的本地數據備份與恢復功能
-
應提供異地實時備份功能,利用通信網絡能將重要數據 實時備份至備份場地
-
應提供重要數據處理系統的熱冗余,保證系統的高可用性
|
管理要求:
1.0
|
-
應識別需要定期備份的重要業務信息、系統數據及軟件系統等;
-
應建立備份與恢復管理相關的安全管理制度,對備份信息的備份方式、備份頻度、存儲介質和保存期等進行規范;
-
應根據數據的重要性和數據對系統運行的影響,制定數據的備份策略和恢復策略,備份策略須指明備份數據的放置場所、文件命名規則、介質替換頻率和將數據離站運輸的方法;
-
應建立控制數據備份和恢復過程的程序,對備份過程進行記錄,所有文件和記錄應妥善保存;
-
應定期執行恢復程序,檢查和測試備份介質的有效性,確保可以在恢復程序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備份的恢復。
|
2.0
|
-
應識別需要定期備份的重要業務信息、系統數據及軟件系統等;
-
應規定備份信息的備份方式、備份頻度、存儲介質、保存期等。
-
應根據數據的重要性和數據對系統運行的影響,制定數據的備份策略和恢復策略、備份程序和恢復程序等。
|
三級中,技術部分中取消了對網絡架構和通信鏈路的冗余要求。對異地備份的要求改為了實時。對管理部分的要求中對于備份恢復策略、備份恢復程和恢復演練的要求都去掉了,統一為制定相應的策略和過程,這些都是恢復策略中的一部分。
四級
技術要求:
1.0
|
-
應提供數據本地備份與恢復功能,完全數據備份至少每天一次,備份介質場外存放;
-
應建立異地災難備份中心,配備災難恢復所需的通信線路、網絡設備和數據處理設備,提供業務應用的實時無縫切換;
-
應提供異地實時備份功能,利用通信網絡將數據實時備份至災難備份中心;
-
應采用冗余技術設計網絡拓撲結構,避免存在網絡單點故障;
-
應提供主要網絡設備、通信線路和數據處理系統的硬件冗余,保證系統的高可用性。
|
2.0
|
-
應提供重要數據的本地數據備份與恢復功能
-
應提供異地實時備份功能,利用通信網絡能將重要數據定時批量傳送至備用場地
-
應提供重要數據處理系統的熱冗余,保證系統的高可用性
-
應建立異地災備中心,提供業務應用的實時切換
|
管理要求:
1.0
|
-
應識別需要定期備份的重要業務信息、系統數據及軟件系統等;
-
應建立備份與恢復管理相關的安全管理制度,對備份信息的備份方式、備份頻度、存儲介質和保存期等進行規定;
-
應根據數據的重要性和數據對系統運行的影響,制定數據的備份策略和恢復策略,備份策略須指明備份數據的放置場所、文件命名規則、介質替換頻率和將數據離站運輸的方法;
-
應建立控制數據備份和恢復過程的程序,記錄備份過程,對需要采取加密或數據隱藏處理的備份數據,進行備份和加密操作時要求兩名工作人員在場,所有文件和記錄應妥善保存;
-
應定期執行恢復程序,檢查和測試備份介質的有效性,確??梢栽诨謴统绦蛞幎ǖ臅r間內完成備份的恢復;
-
應根據信息系統的備份技術要求,制定相應的災難恢復計劃,并對其進行測試以確保各個恢復規程的正確性和計劃整體的有效性,測試內容包括運行系統恢復、人員協調、備用系統性能測試、通信連接等,根據測試結果,對不適用的規定進行修改或更新。
|
2.0
|
-
應識別需要定期備份的重要業務信息、系統數據及軟件系統等;
-
應規定備份信息的備份方式、備份頻度、存儲介質、保存期等。
-
應根據數據的重要性和數據對系統運行的影響,制定數據的備份策略和恢復策略、備份程序和恢復程序等。
|
四級的技術要求中去掉了關于網絡和鏈路高可用的要求,改為有本地高可用和異地業務容災系統,對于備份的一些具體要求也去掉了,因為這也屬于備份策略中的一部分。所以都歸到了管理部分的備份策略中。管理部分具體的備份和恢復策略都去掉了,改為制定恢復策略和程序,即制定災難恢復計劃。
對比
我們把一到四級的技術要求放在一起對比一下(增加部分用加粗標注):
級別
|
要求
|
一級
|
本地備份與恢復
|
二級
|
本地備份與恢復+異地定時備份
|
三級
|
本地備份與恢復+異地數據實時備份+本地業務高可用
|
四級
|
本地備份與恢復+異地數據實時備份+本地業務高可用+異地業務高可用
|
一到四級管理要求對比:
級別 |
要求 |
一級
|
a.應識別需要定期備份的重要業務信息、系統數據及軟件系統等;
b.應規定備份信息的備份方式、備份頻度、存儲介質、保存期等。
|
二級
|
a. 應識別需要定期備份的重要業務信息、系統數據及軟件系統等;
b. 應規定備份信息的備份方式、備份頻度、存儲介質、保存期等。
c. 應根據數據的重要性和數據對系統運行的影響,制定數據的備份策略和恢復策略、備份程序和恢復程序等。
|
三級
|
同二級
|
四級
|
同二級
|
總結
總結一下等保中關于數據備份和災難恢復的幾個關鍵點:
1、本地的備份和恢復是基礎,不管幾級都要有。
2、級別越高,對數據和業務的連續性要求越高,除了備份之外,還要有數據和業務系統的本地高可用和異地容災手段。
3、備份的內容包括重要業務信息、系統數據及軟件系統。
業務數據是指業務應用程序運行所產生的數據包括:數據庫、文檔、圖像影像等。
系統數據是指操作系統和應用系統在運行時所需要的配置信息,包括:應用程序及配置文件、中間件配置文件、數據庫系統備份、操作系統配置信息等
軟件系統是指為滿足業務需要所運行的軟件,包括:操作系統、應用軟件等。
4、二到四級的從字面上看管理要求是一樣的,都是要求制定災難恢復計劃(包括備份與恢復策略以及備份與恢復程序),但不同級別對于災難恢復計劃的內容是不一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