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無人機技術的應用,給輸電線路專業帶來了突破性的技術革命,借助無人機搭載的超清攝像頭,能在更廣的視角內快速獲取輸電線路設備的影像資料,成功采集輸電線路的運行狀態,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彌補了傳統工作方式的不足。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信息科技的快速發展,傳統行業正在被新技術逐步顛覆,也讓更多新職業走入大眾視野。當前,無人機已走進千家萬戶,在航拍、測繪、送快遞、噴農藥、空中表演,都能看得見它的身影。在供電輸電領域,無人機也帶來了行業傳統工作方式的革新。
從“人巡”邁向“機巡”
11月23日,一架“無人操控”的多旋翼無人機穿梭在廣東江門220千伏江群甲乙線上空,傳回大量清晰畫面及設備的精確數據。據悉,這是由南方電網廣東電網公司自主研發的多旋翼自動駕駛無人機,它在國內率先實現“站到站”自動高精度繞塔巡視,自動充電及航線自動規劃、自動巡視、自動分析缺陷等全過程智能化場景應用,展示了廣東電網從“人巡”邁向“機巡”的重大變革。
“相比以往人工操作,自動駕駛技術不僅可減少對操作人員技能水平的依賴,同時在數據采集方面更具規范性。”廣東電網江門供電局機巡人員陳益平介紹,目前廣東電網已實現基于雷達高精度定位和大數據積累形成的無人機自動駕駛技術體系,實現多旋翼無人機“一鍵起飛”:在事先制作的高精度線行三維地圖上規劃好航線,應用厘米級實時定位技術,自動飛到指定位置,通過AI自動檢測設備并發送回診斷結果數據,后臺控制室即時掌握整個設備的運維情況。
智能巡檢機器人正在500千伏江門站對設備外觀、儀表讀數進行檢查,并用紅外成像儀進行紅外測溫。
機巡作業成為當前電網運維的重要手段之一,可提升工作效率。廣東電網實現全省110千伏及以上線路巡視全覆蓋,無人機年巡視規模達到8萬公里,實現“白天+夜間”全時段巡視,由傳統人巡的4千米/人日,提升至14.51千米/人日,效率提升了2.6倍。目前,新建輸電線路已實施無人機驗收,工作效率提高6倍。“預計2019年,廣東電網將實現無人機自動駕駛全覆蓋。” 廣東電網機巡作業中心主任彭熾剛說。
南方電網廣東江門供電局無人機團隊現場演示噴火無人機清障
在江門變電站,陳益平和同事還展示了可用來清除線路飄掛物的清障無人機。清障無人機在短時間內解決以往的“老大難”問題,利用發熱絲將線路飄掛物熔斷,將隱患清除完畢。
“傳統拆除飄掛物的方式,線路工人需登塔作業,操作過程中要停電,對生產生活會造成影響。”陳益平介紹,此次展示的清障無人機是江門供電局自主研發的第三代產品。
南方電網廣東江門供電局無人機團隊現場演示發熱絲無人機清障
實現高效巡查勘災,降低安全風險
利用無人機可實現高效、快速電網巡查及勘災,為整體應急搶修部署提供關鍵數據支撐。機巡應急勘災體系,實現“直升機150平方公里/架小時、固定翼無人機90平方公里/架小時、多旋翼(1人4架)無人機20平方公里/小時”的應急勘災能力。
采用無人機進行電網巡檢,工作效率超過人工登塔巡檢10倍以上,并且大大降低了巡檢人員高空作業的人身安全風險。無人機技術的應用,給輸電線路專業帶來了突破性的技術革命,借助無人機搭載的超清攝像頭,能在更廣的視角內快速獲取輸電線路設備的影像資料,成功采集輸電線路的運行狀態,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彌補了傳統工作方式的不足。
無人機的現狀與展望
無人機巡檢作業已成為當前電網運維的重要手段之一,廣東電網現已實現全省110千伏及以上線路巡視全覆蓋,無人機年巡視規模已達到8萬公里,實現“白天+夜間”全時段巡視,由傳統人巡的4千米/人日,提升到至14.51千米/人日,效率提升了2.6倍;可對新建輸電線路實施無人機驗收,工作效率提高了6倍。預計到2019,廣東電網將實現無人機自動駕駛全覆蓋。
近年來,民用無人機產業發展迅速,在個人消費、農林植保、地理測繪、環境監測、電力巡線、影視航拍等領域應用廣泛。廣東放眼未來國內外市場、瞄準國際科技前沿,著眼和著力于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應用,建成了民用無人機“高地”。
2017年12月,工信部提出無人機發展目標:到2020年,民用無人機產業產值要達到600億元,年均增速40%以上。消費類無人機技術保持國際領先,行業應用類無人機技術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電力巡檢這一細分領域,如今,各地紛紛試水無人機巡檢,電力巡檢效率高且安全,市場規模十分可觀。電力巡檢無人機多為小型電力驅動無人機,壽命1~2年,年市場空間約9.6億元。